鄭氏理學教授席
劉凱教授
生命科學部副教授

劉凱教授專心致志研究神經科學,鑽研如何令脊髓損傷的神經軸突再生的方法。脊髓損傷是一大醫學挑戰,因為有別於部分兩棲動物或魚類,人類不可自行在脊髓再生受損神經細胞和軸突。據估計,全球上千萬計人正承受脊髓損傷。人類的肝組織可以再生,但眼、耳和脊髓的神經細胞卻不可以,劉教授為此而專注其中。

 

劉教授探索用化學及遺傳學方法調控神經元,以促進神經軸突再生。他說,腦內的神經元一般不會隨脊髓損傷而死亡,如果可以找出恢復連接脊髓神經的方法,其運動控制及感知功能將可望恢復。現時,他在老鼠實驗中首次發現,即使在脊髓損傷發生一年後,仍然可以促進脊髓運動神經軸突再生,成果令人鼓舞。他看到刺激神經元電活動的曙光,並正積極探尋更強的藥物標靶。

 

不過,儘管前景樂觀,劉教授指出,現在距人類臨床實驗的路仍然漫長。雖然半身不遂者的一線希望已經在望,但劉教授和研究科學家仍要克服許多挑戰。

 

劉教授是科大年輕科學家之一,在重要科學探索領域思考大課題。他綜觀全局,也談及科學家的學術壽命。他說,對很多傑出的科學家來說,一項重大研究突破的研究周期可以長達數十年。在科學家的整個研究生涯中,如果可以經歷兩個這樣的周期,已是幸甚。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、長期研究,提供必要的經濟資助,因而極為重要;轉化研究連接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,資助的短缺更大。如果想「投入小,成就大」,那是不切實際的。

 

他認為,凝聚科研人員的力量進行有規模的研究,也有利提高研究的影響力。這些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員可以營造促進研究的氛圍。只要獲得合適支持,香港的科研人員必定可以迎接挑戰。香港的科學家也要走出研究實驗室,讓公眾了解科研的重要價值。

 

劉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,繼而在美國羅格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。他在哈佛醫學院的波士頓兒童醫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,現職科大生命科學部。他的研究成果見於著名學術期刊,包括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、《科學進展》及《神經科學期刊》。

 

捐贈者
V. Cheng